|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2020年会暨鲁姓文化发展论坛有感-鲁加勇197
发表时间:2019-12-22 19:02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2020年会暨鲁姓文化发展论坛有感 作者:鲁加勇 己亥仲冬,河南郑州,虽然天气阴雨,气温骤降,但这丝毫挡不住各地宗亲赶来参会的热情。十二月十四至十五日,本人也应邀参加这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2020年会暨鲁姓文化发展论坛”,有幸与来自全国七个省市的宗亲欢聚一堂,共商鲁氏姓氏大业。通过学习与感受大会内容,通过与各地宗亲们的交流互动,我在高兴与欣慰之余,还有如下几点粗浅的感言与大家分享: 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鲁姓委员会”工作卓有成效。1,他们不仅率先成立了经过民政部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一家鲁姓官方组织,而且创办了姓氏官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平台。2,与兄弟姓氏委员会及相关文化团体的关系处得特别融洽,因此鲁姓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兄弟姓氏委员会及相关文化团体的大力支持。他们通过与其他委员会的交流互动,很好的推动了鲁姓文化各项工作,也为各地鲁姓文化宣传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3,开展了诸如家谱研讨、走访宗亲、慰问贫寒、参观典型、瞻仰先烈、推介先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4,如期举办了各类工作会议,筹措委员会活动资金与发展基金等,为今后的鲁姓文化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各地鲁姓宗族意识浓厚,参与鲁姓事务积极性很高。比如这次专程到会的年纪最大的有八十六岁的鲁某某老人,而到会年龄最小的只有五岁,这种认同精神值得所有宗亲学习、借鉴;又如:黎川县的鲁平醉心家谱文化,几乎每年都花费一、二万元奔赴全国各地,收集与研究鲁姓家谱,这种钻研毅力令人钦佩;再如:湖南省慈利县的鲁家慧宗亲,利用她创办的《鲁姓公众号》及担任多个鲁姓微信群群主之便利条件,在各个鲁姓微信群里大力宣扬鲁姓文化,倡导社会正能,呼吁宗亲支持鲁姓事业,这种务实作风令人赞赏。 三、应抓住契机,趁势引导,大力发展我鲁姓文化。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形势良好,姓氏文化发展主流也是方兴未艾,我们鲁姓应当趁此千载良机,大做特做姓氏文章,把全国各个地方的鲁姓团结起来,群策群力,锦上添花,使我们的鲁姓文化更加标新立异,绚丽多姿。 我们在美好与欣喜面前,还要清醒头脑,看到我们普遍存在的短板与遗憾,那就是: 一、由于人口数量的原因,我们鲁姓非常出名的人物总的来说还是较少。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有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鲁炜,曾任浙江省副省长的鲁松庭,曾任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的鲁冠球等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鲁姓家人,但他们都已淡出政治与经济舞台;而目前在位的政界、企业界鲁姓名人还真的不多,也不及前些年。由于名人的缺少,所以鲁姓很难像李王张之类超级大姓那样打名人效应牌;而有的在位的名人、闻人又不愿或者不便参与到我们其中。 二、鲁姓企业上了一定规模的不多,除了子承父业的浙江“万向集团”鲁伟鼎,从事公务员考试培训的“中公教育”鲁忠芳李永新母子,中国空调产业第二大供应商中山市“大洋电机公司”鲁楚平,其他鲁姓企业似乎大多处于中小规模。各地也没有强有力的商会组织,鲁姓实体“亮点”不多,加上他们联姻不够,缺乏优势互补,这就导致鲁姓各类活动声势乏力、发展乏劲,一遇比较大型的活动难以筹措可观的资金来支持、策划。我举个例子说明如下:早在大约2019年年头,北京的鲁维允宗亲联系了国家民政部“地名姓氏委员会”,想把拙著《古今天下鲁氏》列入他们的“中华姓氏系列丛书”,这样就可以通过他们的平台与影响宣传我们的鲁姓,但因为经费不足我没有跟他们谈成合作,最后我还是自费出版了一千册,自行销售给了各地宗亲;但是再来看总人口仅仅一百一、二十万的宁姓,他们的相关姓氏书籍,却列入民政部地名姓氏委员会的“姓氏系列丛书”,由宁氏商会包销了足足五千册。 三、各地宗谱瑕疵和错讹较多,有待完善。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互联网的支持,以及学识态度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许多鲁姓宗谱编修得不够严谨,甚至存在许多明显的错误,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进行认真的考订,努力纠正其错误。 四、有的地方、有些宗亲发展姓氏文化思路单一,认知不足,目的性不强。应把眼光放远放亮,除了编修宗谱之外,还要拓展思路,尽量多做些与姓氏文化相关联的其他文化产业,力求多管齐下,以文化养文化,达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之可喜局面。 五、摒弃“小我”意识,本位思想。有的宗亲眼光只盯着他们那里一地一族的利益,对于别的地方的事业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导致各个地方的鲁姓形不成“合力”,存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不良现象。 各位宗亲:时不待我!兴盛鲁姓,发扬鲁姓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心愿,请在往后的日子里,互相珍重,互相激励,让南北同心,东西携手,使我们鲁氏文化的道路越拓越宽。更祝愿我们鲁氏人人健康、家家和睦、事事顺心,永远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