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举手之劳,给您本支宗亲可以被广大宗亲了解、联系的一个机会! 国有正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不忘始祖 --- 点击提交本支资料

南阳邓州鲁之《邓州鲁氏播迁记》(二)----鲁照辉

1010
发表时间:2023-02-06 19:12

(二)邓州鲁氏始迁祖子明公

020601.jpg    邓州鲁姓始迁祖鲁子明,其祖上由山东迁浚(xùn)县。过去,老人口传,邓州鲁氏迁自山西洪洞县。经考证,邓州鲁氏明初自浚县迁此。2008年,桑庄镇西鲁营村出,邓州鲁氏西户七世祖鲁万海夫妻合葬墓墓碑,碑文清楚记载,“我鲁迁自浚县,卜居于邓州桑庄里。始祖讳子明,生有三子。次子通,即西户二世祖也;亦生三子,玠、智、载,为三世祖;玠葬于此莹之西,载葬于玠莹之北,智同二世祖俱葬于李家岗。四世祖一勉,玠之子也;五世祖,长曰继岐、次曰继洛。继岐之子曰三幸,即我六世祖也,葬于此。次子万江,另葬于六世祖妣杜氏之侧。长子万海,即此墓也。生子三,次门之俭,葬于此莹之南边,长门之功又葬于之俭墓之南,之敬随祖父亦葬于此。恐年久月湮,无可考识,故志之。(撰文贡生三新,张中祥书丹。咸丰十年)”另据桑庄镇西桥村鲁祥良(鲁祥良西桥村鲁氏一支始迁祖,乃邓州鲁氏十一世)清嘉庆九年的墓碑碑文辨识,上载,“邓东南桑家庄里鲁姓,颇繁穰。传自山东迁河北,由浚至邓州此乡。始祖子明生三子,曰政、曰通、曰彦芳。三户祖墓皆在南李岗。彦芳东户,通西户,政北后户,尤盛昌。政祖复生子有三,仲升、叔善、伯良。”据这些史料可以断定,邓州鲁氏始迁祖鲁子明是由山东迁河北浚县,又由浚县迁邓州桑庄。鲁子明迁自浚县什么地方,迁移的确切时间,他又是从山东什么地方迁到浚县2008年,我带着这些问题驱车来到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鹤壁市东南部,卫河斜贯,汉置黎阳县,元代为浚州,明代改为浚县,属河北省直隶大名府管辖。清雍正年划归河南省卫辉府管辖。据老年人传说,鲁子明迁自浚县车家湾拐子张村。我们在浚县地名办和浚县公安局的帮助下,仔细地查看了浚县的古地名和地名变迁,都没有发现这个和这个相似的地名。查浚县鲁姓的分布和涉鲁的地名,我们跑遍了带鲁字的村庄,没有鲁姓人居住。在浚县公安局办公室听到公安局有一位家居本县叫鲁怀中的警员,他正在公安厅参加培训。电话上他告诉我,整个浚县只有新镇淇门村西街六组是姓鲁的。但他对本地鲁姓的来历不清楚,他的父亲鲁玉清也许知道。我按照他告诉的地址,驱车50公里,来到新镇淇门村。鲁玉清老人和该村几位鲁姓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说,他们村鲁姓只有四十余口人,是近代从延津县丰庄镇河道村迁过来的。河道村里鲁梦仁老先生家有他们的家谱。我们分析,这个河道村离黄河故道不远,可能历史上是个码头,这很可能与车家湾(湾与河道有关系,车家与南北交通的大车店、码头有关联,是否就是我们寻找的车家湾),那里离浚县也不远,是否历史上属浚县管辖,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高兴得无法言表,虽是暮春,天已炎热,已到中午,谢绝了淇门乡亲的挽留,直奔数十公里外的河道村。

在河道村见到了鲁梦仁老先生,并看到了鲁氏家谱的下部。下部家谱中没有鲁子明的任何资讯。为了看到其上部、中部家谱,在鲁梦仁老先生的亲自陪同下,我们又驱车一百多公里赶到与河道村同为一族的原阳县斗门镇鲁辛庄村。在该村鲁广银家看到了原阳鲁氏家谱。并拜谒了原阳鲁氏四世祖鲁邦珽碑。据其谱和碑载,原阳、延津、浚县、中牟、开封、荥阳等地的鲁姓始迁祖鲁完自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县迁祥符县(今开封),后分布各地,至今已传21世。而据桑庄存的碑载,鲁子明是洪武初年迁邓的,早于原阳的永乐年间。邓州鲁姓至今已传二十六世,多于原阳。故,逻辑上邓州鲁氏不是源自该支。我们还考察了濮阳、滑县等地鲁姓和涉鲁地名。濮阳县鲁河镇鲁姓始迁祖鲁滕明永乐三年自洪洞迁此。我等先后到滑县上官镇鲁邑寨、车村、牛屯镇车村、王庄镇鲁庄营等地了解,与邓州鲁姓也没有关系。

所以鲁子明来自浚县何地?这是一个谜,有待后人解释。

鲁子明是一人还是和其他人一起来的邓州?邓州鲁姓的老人口传,当年,鲁子明和其老表以及其侄子一起来到邓州,其老表落户桑庄村北六里地的栾营村,其侄子则在新野县城南关定居。桑庄栾营栾姓经了解栾姓老人,确系明代洪武初年自浚县迁来,邓州地名志和邓州移民志都有明确记载。新野城关镇南关的鲁姓,据老年人口传与桑庄鲁姓是叔侄关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桑庄鲁姓发起修家谱活动,派人专程去新野联系,得到支持。2008年邓州鲁氏修谱时,我曾亲到新野见到族人鲁祖戴(原新野县计生委副主任)、鲁祖慧,他们对修谱很热情,但是没有人来牵这个头。新野鲁姓在外的工作人员,也有和我联系的。因为,新野无人负责,所以,2008年邓州鲁氏家谱没有把新野鲁姓一并纳入。另据考证,2008年在都司镇鲁家寨村发现的康熙年间《重修鲁家桥记》石碑,康熙二十二年,邓州都司镇鲁家寨鲁姓族人自发捐款,重修排子河鲁家桥。碑文依稀可辨,碑文载,“鲁靖、鲁政,鲁氏之先祖也,鲁洪、鲁进奎一时之名士也。”鲁政是鲁子明的长子,乃鲁家寨鲁姓的都司始迁祖鲁善的父亲。但是,鲁靖何人?并且鲁靖名次排列在鲁政之前,鲁政是邓州鲁氏始迁祖鲁子明的长子,那么,鲁靖肯定地说比鲁政的辈数或年龄较长。鲁家寨邻村鲁桥的鲁姓,虽同姓,但却不属于同支。多年来字辈虽然一致了,但都心知肚明。鲁靖是鲁桥鲁姓的祖先,据此可以初步判断,鲁靖是鲁政的兄长,是鲁子明的侄子。据此也可判断,鲁桥鲁姓与新野鲁姓可能是同一支,其始迁祖是鲁靖,鲁靖是和其叔父鲁子明同时迁来的。鲁风帆兄在《帆影苍茫》提到,鲁子明与其兄长鲁子亮一同前来邓州桑庄,鲁子亮迁到湖北荆门。经查,湖北荆门鲁氏并非鲁子亮的后人。有没有鲁子亮这个人,他的后人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说到新野鲁氏,民国时期河南省水利局局长鲁祖周不能不说。民国时期,邓县所修最大水利工程当属湍惠渠。民国三十年(1941年),邓县县长杨保东向河南省政府申请兴建湍惠渠,获准。省国民政府成立河南省湍惠渠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省建设厅厅长张广舆兼任,副主任委员由建设厅水利处处长鲁祖周兼任。020602.jpg(鲁祖周,新野县人,早年留学比利时鲁文大学学士,是我国有名气的水利专家,1943年8月省水利处改省水利局,鲁祖周任局长,新中国成立后鲁祖周任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3月12日湍惠渠工程破土动工。时,工地民工生活极端艰苦,省水利局局长鲁祖周为了解决民工生活补助,从美国援华物资中为湍惠渠民工筹集美国面粉100万公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日寇犯邓,已完成干渠、一、二、三、四支渠土方及干渠上大部建筑物,工程被迫停工九个月。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初,在鲁祖周的支持下湍惠渠工程续建开工。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完成支渠以上工程,四月十四日举行放水典礼。湍惠渠共完成土方10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灌3万亩,主要效益罗庄、赵集、裴营三乡土地。建设投资由当时中国农民银行分五次提供贷款二亿九千四百万元(旧币)。省水利局局长鲁祖周为邓县解决贷款出了很多的主意。(《黄梅霖回忆录》)

明洪武初年,桑家是桑家庄的老住户,在宋元时代桑姓就居住在这里。由于这里是邓州去新野的中间地,离新野和邓州各三十华里。元代时这里曾驻有军队。元朝末年,兵祸天灾,桑家庄一带几乎成为旷野,数十里没有人烟。桑姓和温姓、黄姓几家住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桑氏是个富户,桑老太爷在县城衙门做事,家道富足,家有一女,精熟女工,尤喜武功。因为元末战乱,青年男性多有战死,少数为躲战乱,也离家出走。所以近三十岁尚未婚配,还是一个老姑娘。

浚县,明代属于河北直隶大名府管辖,如今的南乐、清丰、内黄、滑县、长乐当时都归河北管辖。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浚县才改隶属河南卫辉府。所以,有的鲁姓墓碑记载,鲁子明迁自河北直隶浚县;也有的墓碑记载,鲁子明迁自河南卫辉府浚县。由于元末战乱,河南人口损失惨重。全省人口近百万左右,邓州仅有百余户,数百人。为了巩固中原,巩固统治,洪武年间,朱元璋多次下令鼓励农民复业归耕,并从山西、河北、江西等地向河南移民。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政府额定授予荒地,或听其尽力耕种,豁免租税三年,并免杂泛差役,免于起课,所垦土地具听为己业。这些政策对河北、山西等地的青年人以极大的诱惑。鲁子明快三十尚未婚配,曾上私塾几年,粗识文字,间习武艺,对河南这块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便约上表弟栾黑虎,带着自己的侄子鲁靖,加入了南迁的人流。

鲁子明一行长途颠沛流离,吃尽跋涉之苦,风尘仆仆来到邓州。邓州已无昔日繁华景象,偌大城市荒草丛生,狼狐穿行,冷冷清清。他们来到子城州衙东西大街丁字口,见两个身强力壮的恶汉毒打一人被打者已经口鼻流血,连声求饶,恶汉仍不住手。鲁子明上前相劝,恶汉怪其多事。鲁子明出于义愤,出手三拳两脚,将二恶汉打倒在地。这一情景恰被桑氏女看到,她被鲁子明的英俊正义所感动,就不顾女儿的羞涩,主动上前与鲁子明搭话。当问清鲁子明的身世来历后,便邀请鲁子明三人来到桑家庄。

桑氏女的爷爷和父亲看到鲁子明一表人才,又无基业,尚未婚配,便产生了招婿的念头。爷爷和父亲的想法和桑氏女不谋而合。鲁子明见状,同意婚事,但不同意招亲。桑家经过三思,答应了鲁子明的要求。鲁子明在桑家的帮助下,在桑家庄村西北紧靠桑家的一块地上,盖起了三间茅屋。为了照顾侄子,他又把侄子鲁靖送到新野县居住,表弟栾黑虎便在离桑家庄六里地的地方今栾营村住了下来,后来人们给这个地方起名字叫栾营。

鲁子明与桑氏女,在新搭建的茅屋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鲁子明向丈人磕了三个头,就算成婚了。成婚当晚,桑氏女告诉鲁子明,丈人的陪送是一块金砖。鲁子明靠丈人陪送的一块金砖,成家立业。因为桑氏女比鲁子明大三岁,所以,在桑庄一带有“女大三,抱金砖”的传统习

鲁子明与桑氏女结婚多年,未有生育。桑氏十分着急,到处打听秘方诊治,仍无效果。桑氏便打听好人家的女儿,为鲁子明娶妾。后打听李家岗李小女貌美心善,便说服鲁子明再娶李小女。李小女是个十分聪明贤慧,且有心计的姑娘。李家岗村北李小女家有十几亩的一块地,紧靠运粮河,北高南低,是一块风水宝地。李小女要出嫁,父母忙着给她准备嫁妆。给她金,她不要,给她银,她也不要,父亲把李家的传家宝拿了出来,李小女连看都不看。父母问她,你究竟想要啥?李小女说:“我想向父母要一样东西,不知父母亲给不给?”李老汉老夫妻十分痛爱这个女儿,忙说,“只要不是天上的月亮、星星,就是要老爹的命也给你。”李小女不慌不忙地说:“我就要咱家村北河头那块地。”李老汉也知道这是块风水宝地,原打算自己百年之后,作为自己的墓地。现在娇女儿竟提出来,便狠下心来答应了女儿的要求。李小女出嫁那天,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来送新娘子,只见新娘空手走出家门,还认为新娘心痛娘家,谁知道新娘怀里揣着这块风水宝地的地契。

鲁子明继娶李氏,在桑家庄荒芜的土地上开垦荒地,建设家园。明洪武二十四年,验籍邓州有民户1266户,口6363人,复耕土地70524亩。此时,鲁子明已生三子,长子鲁政,次子鲁通,三子鲁彦芳。因鲁子明粗识文字,便在家中教儿读书识字。鲁子明以礼义治家,耕读传家,农桑起家。鲁子明制订了严格的家训:“奉祖先、孝父母、友兄弟、睦亲族,和相邻、敬师长、教子孙、勤耕读、励廉洁、正业术、崇俭约、周贫乏、重文士、礼高年、敦谦让、慎交游、谨言功、立名节。”在注重农桑的前提下,注重教育。子明公长子政公生三子,曰良、升、善;次子通公生三子,曰玠、智、载三子彦芳公生六子。鲁升之子鲁伟。子明公延师教子孙读书。

鲁子明八十四岁时无疾而终。李氏和儿子们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李氏带来的那块嫁妆地里。桑氏、李氏、鲁政、鲁通、鲁彦芳以及鲁氏三世祖鲁良、鲁智都葬在李岗村这块坟地里。这里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几百年鲁家人丁兴旺鲁子明的孙子鲁善(三世)还当上了山西平阳知府鲁升的儿子鲁伟(四世),永乐年官授寿州判官。以后,几乎鲁家代代都有人出仕做官。到了明朝后期,李家岗村看到鲁家发达之后,原桑家庄村大户桑家逐渐败落,温家曾一度富甲邓东,如今连家庙也卖给了鲁家。有一首童谣,“天上有个玉皇爷,地上有个温邦杰。穷了温邦杰,卖了玉皇爷。(温家把玉皇庙卖给了鲁家)”李家担心像桑、温两家那样败落,便打起破坏鲁家祖坟风水的主意。李家人谎称挖沟疏浚水路,在鲁家墓园上风水处挖了一条沟。传说,挖沟时,沟内流出像鲜血一样的红水,还有无数的泥人泥马,战车官轿。由于挖断了鲁家的风水,自清以后,鲁家很少出大官,七品以下的官倒是不少。也有堪舆师说鲁家风水被挖断后,上行到尹集高家坟地,所以,高家在清代一门出了五个进士。当然,这是迷信传说。


分享到: